“原来沙漠里不光有沙子,有绿色,还有这么多会‘躲猫猫’的小精灵。”5月22日,中卫中学高一学生牛一凡蹲在中卫市沙漠博物馆展柜前,鼻尖几乎要碰到沙狐标本蓬松的尾巴,一边用手机拍照,一边感叹好生态为家乡带来了更多“好朋友”。当日,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与中卫市政府以“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”为主题,在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,向公众讲述宁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“秘密”。
活动现场,稀有物种有奖竞猜点位前排起长队。“一株成年的梭梭树可以有效固定10平方米的沙地,是当之无愧的‘沙漠卫士’!”参与竞猜的中卫市民张女士盯着展板上的梭梭树图片,认真听工作人员讲解。“没想到,平常看到的梭梭树竟然藏着大学问。”张女士说着,用手机拍下这些“沙漠卫士”的倩影。
走进沙漠博物馆,逼真的沙盘实景与奇特的沙漠生物标本,让人仿佛置身神秘的沙漠世界,而一个个数据则印证着沙漠由黄变绿的蜕变。“我们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置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位置,严格落实‘三区三线’管控措施,推动系统治理,建设11个自然保护地,森林覆盖率、草原植被盖度、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9.38%、58.2%和34.7%。”中卫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建斌介绍,在沙坡头区,荒漠化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共进,通过科学的沙害防治、植被恢复和湿地保护,众多珍稀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,成为宁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缩影。
“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仅是一句口号,而是需要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行动。”参与活动的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侯悦说,她将继续努力,带动身边更多人参与到环保活动中。
“生物多样性是维系地球生态平衡的关键要素,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。近年来,宁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。”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,宁夏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,连续9年开展“绿盾”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,重点问题点位整改完成率达100%,实施封山禁牧、天然林保护、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举措,不断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。同时,湿地保护与恢复成效显著,黄河宁夏段水质长期保持Ⅱ类进Ⅱ类出,众多珍稀候鸟栖息繁衍。目前,宁夏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逐步完善,并建立多个自然保护区、自然公园等保护地,已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。(记者 赵锐)